长河落日,暮鼓声声。
安禄山播乱大唐江山,恶贯满盈,终至死于非命,享年五十五岁。
安庆绪与严庄听得宫内再无声息,知道皇帝已死,当即入内。命李猪儿挪开床榻,挖了一个数尺深坑,以带血毡被裹着安禄山尸体,连夜埋在坑中,并诫令宫中严加保密。
次日清晨,严庄拿出早已拟好诏书,对百官宣告说皇帝安禄山病危,诏立安庆绪为太子,军国大事皆由国师处分。
闪回结束。安庆绪继承帝位,尊安禄山为太上皇,数日后方宣告太上皇驾崩。
因改年号载初,诏命史思明回守范阳,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。
史载安庆绪乃安禄山次子,生来性格内向,不善言辞,但骑射功夫一流,在历次大战中皆能身先士卒,屡立战功,便为其父麾下大将。
至此虽然得以篡位为帝,却因生性懦弱,说话颠三倒四,更无称孤道寡之乐。
严庄遂不令安庆绪跟大臣见面,自己身兼御史大夫,又封冯翊郡王,独揽军政大权。并大力提升将领官职,安插心腹,以此笼络人心。
便在洛阳宫变同时,叛军与唐兵在并州却激战正酣。
至德二年正月,燕将史思明、蔡希德发兵十万进攻太原,企图由北道夺取灵武。
此时李光弼奉唐肃宗之命,新任太原留守,加上自己所带来五千精兵,城中只有军士不满万人,且半为疲弱之卒。
诸将听闻史思明即将攻城,皆大为恐惧,便向主将献策,须严防死守,筑墙抗敌。
李光弼不以为然,说道:太原城方圆四十余里,如今叛军十万大军兼程而来,三两日便可兵临城下,此时才修城墙,如何来得及耶!只能空耗人力。
于是从容分兵派将,安排已定,只等燕军前来。
果然到第三日辰时,只听战鼓隆隆,又见尘土飞扬。史思明前锋大军已至,四面围城,逼近城墙扎下营寨,旌旗蔽日,刀枪如林,声势浩大。
李光弼见燕军近城下寨,心中早有计较,一面安排滚木擂石一应器械防御固守,一面暗命掘子军从城中挖地道通到城外,只一天一夜便挖到燕军大营之下。
史思明当日安营,休息一夜无话;翌日五更传餐,天明便命架梯攻城,势在必得。
李光弼早有预备,在城上四面安装大量石炮,喝令一声:发石!
斗大巨石便如石雨落入敌人军阵,刹时击毙大量叛军。
李光弼又见叛军冒石登梯攀爬上城,喝令:泼火!
原来四门各有数百军士早架大锅烧开滚油,闻命各以铁勺就锅内舀油,顺着云梯往下倒去,那滚油见风便着,不一时便将云梯烧断。
攀城叛军也都浑身着火,跌落城外,惨号之声耳不忍闻。
史思明在东门亲自督军攻城,从寅末卯初直至未时,城下早已死尸累累,填满城壕,但无一人能登上太原城墙。
蔡希德从西城飞马跑来,劝谏史思明:城内守备严密,如此强攻徒伤士卒,不如暂且收兵回营,另谋良策。
史思明虽然怒火冲天,万般无奈,只得依从,便令鸣金收兵回营。
李光弼听得城外鸣金,亦命止战,容其收尸掩埋,不许放箭。
燕军激战一日回至营盘,疲累欲死,倒头便睡,便连夜饭亦不想吃,个个鼾声如雷。史思明与蔡希德等众将商议来日攻城之策,安排值哨之兵妥当,也自去睡了。
睡到中夜,忽听营中喊杀声四起,犹如天塌地陷,好不惊人。史思明被从梦中惊醒,未及细问,早被四个亲军从榻上架起,急忙胡乱披挂了拥出大帐,上马便走。
史思明在马上放眼望时,只见满营冒火滚烟,到处都是唐军,正在放火杀人,勇猛如虎,如同砍瓜切菜,自家兵马毫无还手之力。
好不容易在亲军护卫下冲出大营,又见蔡希德从西面驰来,狼狈万状。
史思明见到蔡希德,惊怒问道:却是见鬼,我大营内哪里来的这许多唐兵?
蔡希德欲哭无泪,叫道:李光弼甚是奸狡,早将地道挖至我大营之下。伏兵夜半齐出,在我营中内里杀起,致令鹿角寨栅无施其用。
史思明:叵耐狡贼。我必报此仇!
蔡希德:城内之兵就要杀出来也。请将军向正北去罢,某来断后!
话犹未了,忽听城上号角大作,又见城门大开,火炬如同长龙,杀声震天,却是李光弼亲率大军,杀出城来。
史思明与蔡希德只得各寻生路,纵马便逃,哪里还顾得甚么前锋断后?
李光弼率众军直杀到天明,次日早不见了燕军踪影,打扫战场清点战果。
不一时军政司来报:此战俘斩叛军一万多人,马匹千余,缴获辎重粮草无数,可谓大胜。
李光弼大喜,遂收兵进城,设宴与诸将贺功,并以所获军资犒赏三军。
经此太原一战,李光弼以少胜众,天下扬名。
史思明一直跑出三五十里,一路收集溃散之兵,最后查点人马,见折损近二万兵马,另有万余带伤,焦头烂额。
史思明大怒且恨,下令安营扎栅,与诸将商议,必欲整军,回师再战。
正说之间,忽听探马来报:洛阳京师,父子内讧。主公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及军师严庄合谋所杀,安庆绪自立为帝。
史思明听罢心凉半截,不由仰天长叹,于是只得退兵范阳。却留下蔡希德等诸将,命其整军再围太原,听候继任皇帝旨意。
蔡希德眼见众军断臂折腿,斗志全无,心中虽然暗骂,但如何敢与史思明相拗?只得口中应诺,执手而别,眼睁睁地看着史思明去了。
转眼过完残冬,到了二月春暖。蔡希德等燕将围困太原既久,又未得洛阳指令,于是各怀狐疑,渐渐懈怠。
李光弼料知时机已至,遂率敢死队突然开城而出,向燕军发动进攻。
燕军毫无防备,被一击而溃。城中守军趁机倾巢而出,奋勇追杀,直斩首七万级,再次缴获大批军械。蔡希德仅率数百骑及十数员副将逃脱,燕军几乎全军覆没。
唐军太原之战,至此取得完全胜利。
李光弼志气昂昂,继而乘胜而进,又收清夷、横野等军,击破好畤、大横关一带叛军。
捷报传至行在,唐肃宗大喜,加李光弼为司空兼兵部尚书,同平章事,封魏国公。帐下随征诸将,亦各有升赏。
太原之战是平乱以来首次大胜,李光弼自此名满天下。
唐肃宗闻知并州之敌已被肃清,乃南巡凤翔郡,准备调集诸路兵马,光复洛阳。
及至凤翔,忽然得报,方知安禄山已死。
李亨大喜若狂,认为反击时机已至,乃传檄各州勤王之师、各路节度使向关中聚集,并急遣仆固怀恩出使回纥,以宗室公主与回纥可汗缔结婚姻,并求其出兵讨伐叛军。
仆固怀恩领命,遂赍圣旨国书,护送公主直往西域回纥去者。
字幕:仆固怀恩,铁勒族仆骨部人,首领仆骨歌滥拔延之孙,世袭金微都督。
仆固家族乃属铁勒九大姓之一,仆固乃系“仆骨”音讹之误。
安史之乱初时,仆固怀恩任朔方左武锋使,骁勇果敢,随节度使郭子仪在振武军及其以东连败叛将高秀岩、薛忠义,又配合李光弼战于常山,数次挫败史思明部。
去年七月,因随郭子仪赴灵武见驾,故此被唐肃宗留下,以为禁军统领。
仆固怀恩既奉肃宗圣旨,送公主联姻回纥,并请借兵,果然不辱使命。回纥可汗允许借兵五千,皆是勇猛善战回纥精骑,与唐军联手,共平伪燕叛军。
当仆固怀恩引回纥兵回返之时,肃宗皇帝已由灵武移驾到凤翔府,距长安三百一十里。
此时江南税赋正溯汉水而上,河西、陇右、安西、西域镇兵也正向凤翔集结,总计兵力数十万,形势一片大好。
仆固怀恩便至凤翔,向天子回报。
肃宗闻听回纥肯予出兵相助,更是锦上添花,不胜之喜。乃命各路军马发兵平叛,收复长安、洛阳两京,派郭子仪率朔方军攻克河东郡,以仆固怀恩为副将。
大唐平叛反击之战,就此拉开帷幕。
至德二年二月,初十戊子日。
郭子仪大军行至河东郡蒲津关,与燕军对阵。蒲州到潼关一带,皆是燕将崔乾祐部扼守,襟带长安与洛阳两京要冲,实乃两军必争之地。
蒲州城西门外蒲津渡建蒲津长桥,夹岸及黄河洲渚分置西关、东关、中潬三城,统称蒲津关,皆以蒲津桥相连,形如锁钥。
果然是开下形胜,雄关险道,易守难攻。
郭子仪命令三军,在河西关前扎下营寨。当夜率二十名侍卫潜登高处,远望雄关,详察地形。回营之后,因思蒲津易守难攻,不由眉头紧锁,饮食俱废。
正在此时,营外门军来报:禀大帅,捉到一个敌国奸细,因在大营前面探头探脑,形迹可疑,故此拿来,呈报将军发落。
郭子仪命令唤进,问其何来,究系何人。
来人却不惊慌,行完参见之礼起身,便环顾左右,欲言复止。郭子仪会意,遂命左右退出,帐中只余自己与来人两个。
那人赞道:早闻节度大人胸怀磊落,果然将军本色。实告将军,某非奸细,倒是卧底间谍,专为献关而来。将军可识得李子锋殿下乎?
郭子仪闻言大喜,一跃而起:某在长安之时,与殿下常相往来,交情甚厚。闻说贼军攻占两京之时,殿下陷落于潼关城中。先生莫非是殿下派来,以教我耶!
来人大笑:大将军心思睿敏,一猜就着。在下李通,正是李子锋殿下门客。
郭子仪:殿下今无恙乎?城中情势如何?
李通:殿下安好。如今这蒲州城中,不但有李子锋殿下,另有故唐永乐尉赵复、河东司户参军韩旻、司士徐景等,皆心向唐室,不曾忘本。因闻将军奉天子之命而来,意欲克复两京,故差在下来见将军,愿为内应。将军可差人随某回城,面见殿下详议,便知真假。
郭子仪闻说大喜,以手加额道:此真乃皇帝陛下洪福,天佑我大唐也。既子锋殿下有意献关立功,郭某敢不从命!
于是急唤随从进帐,命去速请宗室殿下李怀文,亦是李子锋同族从兄。
不到片刻,李怀文应召而至。郭子仪又命李通,将前番话语说了一遍。
李怀文闻言流涕,便自请冒险入城,与从弟李子锋接洽,共谋里应外合之策。郭子仪大悦,便重赏李通,将二人亲送至帐外,目送其消失于夜幕之中。
送走李怀文及李通,复转回大营升帐,连夜调兵遣将,安排次日酉时夺关。
一夜无话,到了来日,唐营内金鼓不催,号角息声,全体将士都在帐中大睡,全无动静。
酉时刚过,天色昏蒙,郭子仪部下众将依照昨日军令,各自率本部军悄悄离了营盘,接近蒲州城下,忽然发起进攻。
随着号角长鸣,鼓声震天,火光照耀如同白昼,唐军呐喊攻城。
城上守军大惊,急报主将。崔乾祐亲自上城,指挥御敌。
城内赵复、韩炅等人闻得城外鼓声大震、号角长鸣,知是信号,于是同时在蒲州城中起事,纠集原属大唐官民,攻击城内叛军。
李子锋及李怀文亦趁乱出府,率李通等亲军直奔西门,斩关落锁,迎接唐军入城。
崔乾祐在城头正指挥御敌,闻见哨马飞驰而至,报说西门已失。乾祐大惊,又见来不及组织反击,遂仗着一身武艺,匆匆翻越城墙而出,跑到城外,夺马而逃。
繁星点点,天交定更。马蹄声声,击碎夜幕。
崔乾祐越墙夺马,一口气逃至蒲州城北旧府兵营之内,急呼升帐聚将。原来其人深谙兵法,未雨绸缪,早在此处留驻八千精锐骑军。
三通鼓罢,诸将聚齐,崔乾祐命令兵分两路:先派副将刘守易,率三千兵去救援蒲州,自己则亲率五千兵往守蒲津关,阻止唐军渡河。
崔乾祐虽然留有后手,奈何郭子仪更是善战,早已攻入蒲州,然后人不卸甲马不离鞍,由赵复等为向导,直趋蒲津,三面攻打不停。
不到半日,关上守军支持不住,弃关而走。唐军趁乱斩断城锁,打开城门进入。
崔乾祐带兵到时,见城上皆换大唐旗帜,关隘已归郭子仪所据。崔乾祐长叹一声,只得拼命杀透重围,复又逃往安邑。
安邑县令及城中守将闻说燕军兵败蒲津关,岂肯再归附反贼?遂假意开城接纳,却趁崔乾祐率军进城一半之时突袭,落下千斤重闸,将燕军截为两断,关门打狗。
崔乾祐煞是警醒,偏未率先进城,于是再次脱身逃走,率剩余人马翻越中条山,再渡黄河逃往洛阳,去投奔安庆绪。
二月二十二,庚子日。
郭子仪之子郭旰、兵马使李韶光、大将王祚兵出蒲州,渡过黄河南下,一举攻克潼关,进逼洛阳。
燕帝安庆绪闻说潼关被唐军所得,不由胆裂魂飞,急忙驰令长安守将安守忠、李归仁率军东下,重新夺回潼关。
二将领命东来,疾行一昼夜,抢在唐军之前,先占据潼关之西永丰仓。
唐军虽然攻克潼关,但闻永丰仓为叛军所占有,面临断粮之危,于是不得不出城西向,与东来燕军决战。
二月二十九,丁未日。唐燕两军在永丰仓南原展开大战,苦战两日。
唐军因失地利之先,于是大败,死者万余,郭旰、李韶光、王祚先后于此战中阵亡。
第三日,多亏仆固怀恩率部赶来,拼力冲杀半日,接应出残余唐兵,往北退到渭水。只见茫茫大河,浊浪淘天,并无舟船可渡,而后面呐喊声隐闻,追军将至。
仆固怀恩站在马背上往回遥望,喝令一声:众军下水!
乃率先驱马入河,抱着马头泅渡而过。
众军纷纷仿效主将所为,这才渡过渭水,摆脱燕军,败归蒲州。仆固怀恩入城来向元帅请罪,郭子仪闻报痛失爱子,至数日不语不食。
至此唐军锋锐受挫,潼关又复落入燕军手中。
燕将安守忠等既得潼关,复又乘胜追击,重新攻占冯翊,唐将萧贲战死。叛军此时穷凶极恶,遂大开杀戒,尽屠冯翊城军民。
安守忠屠了冯翊,复率骑兵二万来攻蒲州。
郭子仪怀愤出城大战,杀叛军八千,生俘五千人,安守忠狼狈逃回潼关。郭子仪犹自恨恨不息,深悔不能为爱子报仇。
此战之后,唐燕双方在蒲州、潼关对峙,关中战局暂时稳定下来。
镜头转换,按下关中,再说中原。
安禄山于范阳起兵,迅速平略河北诸郡之后,一面西征洛阳,同时另派一军南下中原,以张通晤为将,率军三万,去经略江淮之地。
张通晤奉命渡河,一路势如破竹,先后攻陷宋、曹等州郡,饮马淮河,兵锋直达谯郡,未曾遭遇强烈反抗。
唐朝谯郡太守名字唤作杨万石,毫无骨气且又胆小如鼠,闻听燕军到来,一矢不发,便即投降。其后又传檄属下各县,命令一齐倒戈,不许抵抗。
并命真源县令张巡,令其引军向西接应燕军。
张巡见檄大怒,将文书扯得粉碎,大骂杨万石。信使抱头鼠窜,回谯郡报告太守。
字幕:张巡,蒲州河东人。
开元年间,张巡进士及第,历任太子通事舍人、清河县令、真源县令。因不屑行走权相杨国忠门路,历年不得升迁。
但因为官清正廉明,深得县中百姓爱戴,黎民称之为青天,望之如父母。
得知安禄山起兵造反之事,张巡忧国哀民,每于酒后痛骂杨国忠误国,只恨自己官小职微,不能杀敌报国。
此时接到知府杨万石劝降檄文,如何不气?于是骂走信使,复率县中吏民,大哭于真源玄元皇帝祠,然后发出布告,宣布起兵,对抗燕军。
县中百姓鼎沸,一日间响应者便有千余人众。
此时吴王李祗为灵昌太守,河南都知兵马使,统合河南兵马,抗击安禄山叛军。
又有单父县尉贾贲、阆州刺史璇之子等领兵而起,遥尊吴王旗号,对宋州展开反攻。
燕将张通晤孤军无援,遂败走襄邑,被顿丘令卢韺所杀。
贾贲便领兵至于真源县,与张巡会合,共得两千余兵,商议恢复中原,先夺雍丘。
当时雍丘县令乃是令狐潮,早举全县投降燕军。闻张通晤兵败襄邑,遂率兵向东驰援。军至襄邑之时,方知张通晤已死。
令狐潮遂击败唐军,俘虏百余官兵以归,皆命囚于雍丘。燕军大将李庭望南来,令狐潮前去朝见,唐军俘虏便趁机越狱,杀守斩关,迎接贾贲、张巡进入雍丘。
其后未久,安禄山攻克潼关,唐明皇玄宗西狩,叛军声势涨天。
唐肃宗至德元年二月,令狐潮又率燕军一万五千,意图夺回雍丘,杀死贾贲、张巡,以报前番夺城之恨,同时为燕国建立战功。
当时雍丘城内,唐军总共不过三千余人。
贾贲闻报,遂请张巡守城,自己奋勇出城交战。因兵力悬殊不敌,最终兵败而死。
张巡在城上看到,不由目眦尽裂,遂开城来救,驰骑决战。
从早至晚,张巡身上被创无数,但仍奋然力战,直到敌人恐惧而退。张巡带伤回城,积极整顿防备,全城军民遂推张巡为主将,兼领贾贲所部。
张巡为便于号召诸郡,共抗燕兵,遂自称河南都知兵马使,奉吴王李祗为河南兵马大元帅,自任先锋使之职。
自此张巡便以雍丘为治所基地,指挥带领诸县军民,先后击退燕军多次攻击,累计杀敌近万人,拖住数万燕军在此,使其不能南下半步。
而十数阵下来,城内唐兵也死伤一千余人,损折近半。
令狐潮无计可施,只得退兵。
张巡抗敌事迹终为吴王李祗闻之,于是表奏肃宗,举荐张巡为河南巡院经略,自此名正言顺,可以调动河南诸郡共抗叛军。
但燕军在河北及关东一带势力正盛,唐军勤王之师未集,中原有何兵力调配?说不得只是凭依孤城,独自抗敌而已。
至德二年三月,令狐潮会同燕将李怀仙、杨朝宗、谢元同等,率大兵四万余人蜂拥而来,志在必得,企图一举攻下雍丘。
人上一万,无边无沿。
雍丘吏民闻说令狐潮引四万燕军大举来攻,而城内仅有两千守军,无不大为恐惧。
张巡浑然不惧,乃升厅聚将,当众分析道:敌军主将令狐潮原是本县之主,自然深知我城中虚实。但亦正因其知我城中虚实,则必有轻我之心,自谓万无一失,不复为备。而敌军远来,又不复为备,取败之道也。我可出其不意,趁其立足未稳出城袭之,敌可惊而溃。乘胜逐而击之,则敌势必折。当初张文远在合肥,能以八百步卒破吴主孙权十万大兵者,亦同今日之雍丘也。
众将士听罢此番言论,不由大为鼓舞。
于是张巡派一千人守城,亲自率一千精骑,分成十个小队,每队百骑,安排已定。
当夜燕军大至,旁若无人,挑灯在城下安营,不设游哨护军。
张巡在城上看得清楚,暗道侥幸,对众军言道:燕军自来送死,是大唐皇帝之福,上天眷顾雍丘百姓。
于是顶盔贯甲,命令击鼓吹号,大开城门,率十个小队突然从城中杀出。
燕军不意城中竟敢冒死出击,一时手足无措,返身便逃。
张巡身先士卒,奋不顾身,挥舞雪片大刀,直冲向燕军阵中,排头价砍去。
敌军虽众,但事出突然,昏暗中又不知城中出来多少兵马,是否另有援兵在后,兼之无有军官指挥,在亡命精骑冲突下顿时大乱,纷纷后撤。
张巡率军追杀二十里,杀敌数千,得胜而回。
燕军糊里糊涂,直跑出三十多里,这才住脚扎营,又乱了半夜。
次日天明,令狐潮向李怀山等说明城中虚实情况,燕军诸将这才平复心绪,复又鼓勇率军而回,再次集结攻城。
令狐潮命令环城四周,安置百门石炮轰击,城楼及城上女墙全被毁坏。
张巡复命于城上竖立木栅,并于木栅上蒙以兽皮棉被,以抵御燕军投石进攻。燕军所投之石落于城上,复为唐军所用,砸向攻城之敌。
燕军虽然死伤累累,仍鼓勇而上,纷纷缘城攀登,不肯后退。
张巡又命用蒿草扎束成捆,灌上油脂,焚而投之。
燕军士兵身上皆穿皮甲,害怕被烧,乃不敢登城。
张巡又将两千军分为两班,昼夜轮流;白日守城抗敌,夜间则趁燕军松懈困怠之际,出城突袭敌营。如此坚守雍丘达六十多日,共历大小三百余战。
时到五月仲夏,城外烈日如火,燕军无法立足,并频发疟疾瘟疫,兵不能战。又逢夏季多雨,突发暴雨不停,三军复又陷于泽国,苦不堪言。
令狐潮见不能取下雍丘,只好与诸将商议,决定撤兵北去,待秋季复来。
张巡在城上看到燕军营中旗号移动,知道必是要撤,便待其移营时果断率兵出城追击。燕军心急回师,兵败如山倒,被张巡俘虏两千余人,获得辎重无算,令狐潮也几乎被擒。
经此一战,燕赵铁骑无敌神话自破,雍丘守军士气大振。
令狐潮因撤兵失利,十分愤怒,岂能心甘?于是走到半路,收拾败兵,回头再次率兵南下,围攻雍丘。因知强攻不易取下雍丘,便改变策略,欲图诱降。
计议已罢,来日列阵城外。
令狐潮单骑而出,在城下呼唤张巡,互相问候,趁机劝道:皇帝西逃,长安失守,天下大事去矣。足下坚守危城,欲为谁乎?
张巡答道:休问我是为谁。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,今日反来劝我投贼,忠义何在!
令狐潮愧不已,无言以对。由此恼羞成怒,挥军力战,因久攻不下,再又添兵加将。
便在这时,有关中难民逃回,将长安失守、玄宗西逃信息传至雍丘。诸将闻听哗然,皆至张巡府来商议行止。
张巡已从令狐潮口中知道此事,乃问诸将想法。
座中有六名将领官至开府、特进,在军中都有相当影响,执意要献城以降。
张巡假装许诺,称来日商议具体投降细节事项,众将告归。
次日,张巡在堂上放置唐明皇画像,先率领将士朝拜,然后宣布六人投敌计划。
全军上下有感于国破家亡,遂群情悲愤,纷纷指责六将无耻行径。张巡见军心可用,遂命将六人绑缚,带到玄宗面像面前,责其不忠不义,扰乱军心,当即推出斩首。
此举一出,诸将悚然,三军整肃,无人再敢言降。
雍丘被围日久,城中粮食日渐缺乏。张巡忧虑,到城头巡视城外敌情。
行至东城,远望城外河面上有数百艘大船,一字儿排开,吃水很深,岸上有千余燕军把守。张巡便问左右:此船队来自何处,所载何物?莫非又是燕军增兵来战?
左右答道:非也。据细作之言,此乃是为燕军补给之运粮船,刚从河北驶来,停靠在河边不久,尚末卸粮。
张巡闻言,急召诸将,暗授密计,吩咐如此如此,众将领命而去。
当日晚间,只见雍丘城上亮起无数火把,便如一条长龙,渐渐聚于南城而止。
燕军细作发现如此变故,以为非同寻常,于是潜踪靠近南城之下,欲探究竟。
便听城上甲胄铿锵,刀矛撞击,也不知有多少人众。再遥望余东、西、北三面,却是一片漆黑,鸦雀无声。
燕军细作不敢久停,急回大营,报知主帅。
令狐潮思索片刻,不由笑道:此又欲是重施故技,欲自南门出城,偷袭我大营也。我可将计就计,在南门设下埋伏,将其一举全歼,就便夺了雍丘,岂不一战而定!
于是连夜升帐,召集麾下诸将,只留老弱守营,其余精卒皆调至雍丘南门,设下埋伏。众将闻命大喜,皆拣选本营精兵移向南城,便连河边护粮之兵,也尽行撤往南门埋伏,只等城中兵马出来,将其全歼于城外。
燕军诸将自以为行事隐秘,但如此大张旗鼓移兵动作,怎能瞒得过城上守军?
张巡在城楼听了半夜,知道燕军皆埋伏已定,不由微笑道:我计成矣!
遂唤过部下骁将雷万春,附耳低言,如此如此,如彼如彼。
雷万春大喜领命,回首点了部下五百刀手,令推独轮木车二百辆,每两人服侍一辆;另外一百人带刀护持,一起奔出东门,向着河边疾进。
五百勇士悄悄到达河边,见沿河一拉溜尽是粮船,并无军士看护。只有二三百个水手,坐在船头倚着樯橹打盹儿。
雷万春喜不自胜,暗道:张将军真乃高人也!
轻轻打个唿哨,遂留一百刀手在岸上,自领四百勇士分别上船,一刀一个,将船上水手剁下水去。便有几个警醒的水手,急跳上岸来欲逃,也被那一百刀手排头砍倒。
雷万春更不怠慢,急令四百名部下将舟中粮食搬到岸上,装满二百辆车子。
忙了半夜,眼看东方已经发白,遂又打个唿哨。
五百军汉各点燃一只灌满桐油火把,扔到每条船上。然后嘻嘻哈哈,推着粮车进城。走到城下方回头看时,河上已是一派火光,想来数百条粮船皆烧个净尽。
燕军埋伏在南城,忽见河上火起,急使人前来救时,哪里还来得及?
张巡智盗敌粮,城内乏粮之困便解。雍丘城内于是军民欢悦,满城尽引为佳话笑谈。
燕军统帅令狐潮知道是上了张巡恶当,不由恼羞成怒,遂下令三军齐动,全力进攻。城中将士不敢稍有疏忽,全力坚守,矢石如雨,接连击退燕军进攻。
如此不则数日,城中虽然粮食无缺,但箭矢已尽。诸将大慌,纷纷前来请示主帅。
张巡笑道:若要箭矢,却比盗粮容易多矣。
于是命令士兵,每人扎束稻草人两个,将各人旧衣套在草人身上,以备使用。不到半晌工夫,诸将来报,草人已备。
张巡称赞,命令皆运到城上,听候命令。
到夜间二更时分,张巡一声喝令,守城士兵各将草人缚以长绳,从城上慢慢放下。
燕军细作隐约看见上千士兵缘城而下,又急忙回营报知主帅。
令狐潮骂道:狗娘贼,前番劫粮,今番又欲偷营,直如此欺我!
吩咐召集众将,嘱道:张巡兵少,不敢白日正面应战,只在夜间派兵偷袭,实乃可恨,可恶!今又趁夜坠兵下城,必是要来烧我营盘。尔等速调弓弩手去,多备箭矢,必将其越城之兵尽行射杀,方消我恨。
诸将应诺,急回营调集弓手,齐到城下,远远向那爬城草人放箭。燕军兵士人人较技,个个抢功,于是争相施射,一直放到天色发白,箭矢发尽,这才罢休。
因北地胡人皆以骑射为常事,故箭不虚发,几乎全射中草人身上,百不失一。
城上守军每人备有两个草人,轮番往下坠放,身后又各立一个百姓作为助手,为其从草人身上往下摘箭,再将箭矢扎束成捆,皆都忙得不亦乐乎,却又不敢笑出声来。
待到天色大亮,燕军起身回营,这才发现城下竟无一具敌尸,齐道奇哉怪也。
因城上有兵士手慢,草人中箭太多过重,尚未拉上城去,终被燕军瞧破底细,不由大呼上当,哇哇大叫。
城内守军及百姓忍了一夜,好不辛苦,这才放声大笑,真个响遏行云,畅快已极。
更有那顽皮百姓,将双手捂成喇叭,冲城外高叫道:谢令狐将军箭!
旁观者嘻哈不绝,全不成体统。
众军皆到衙前缴箭,张巡令雷万春领人检点数量,共得敌箭数十万只。
张巡笑道:虽是抄袭诸葛武侯,数量倒是超过他老人家,没有辱没了这条计策。
燕军弓手回营,向令狐潮报告,又中张巡之计。令狐潮大怒,却怕被众军笑话,只得暗自憋气。既知城内箭矢充足,好几日不敢率军攻城,千番寻思,无计奈何。(本集完)